首页 > 女生小说 > 宋朝的脊梁 > 第406章 聚拢难民

第406章 聚拢难民(1/2)

目录

天佑三年,五月下旬,自磁州通往大名府的官道。

这条路,仿佛成了一条流淌着苦难与绝望的浑浊河流。牛大眼骑在马上,感觉自己不是在引领,而是在被身后这股越来越庞大、越来越沉重的“人潮”推着往前走。从牛家堡带出的三四百人,如同滚雪球一般,沿途不断吸纳着从各个岔路、村庄涌出的逃难者。等过了临漳县地界,他回头望去,黑压压一片,粗粗估算,竟已接近两千之众!

眼前的景象,让他这个见惯了沙场厮杀的汉子,也感到阵阵心悸。官道两旁,倒毙的尸骸已不鲜见,无人掩埋,任由蝇虫嗡嗡盘旋。更多的是还在挣扎前行的人:妇人怀抱着奄奄一息的婴儿,干瘪的乳房再也挤不出一滴乳汁;老人拄着树枝,每一步都踉跄欲倒,眼神空洞地望着看不到尽头的南方;许多半大的孩子,赤着脚,衣衫褴褛,瘦得只剩下一双大的出奇、却毫无神采的眼睛,默默地跟着父母,或者干脆就成了孤儿,茫然地随着人流移动。空气中弥漫着汗臭、粪尿和尸体腐烂的混合恶臭,令人作呕。

牛大眼从堡里带出的几大车杂粮饼子和咸菜,早已分食殆尽。那点粮食,对于这两千人来说,不过是杯水车薪。他只好下令加紧赶路,指望早一刻到达大名府,就能早一刻找到生机。然而,饥饿和疲惫极大地消耗着人们的体力,队伍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,不时有人因体力不支而倒下,再也爬不起来。牛大眼看在眼里,急在心头,一股无名火在胸中灼烧。朝廷的赈灾粮款呢?就算反应再慢,也该到了吧?还是说,那些粮食根本就没出汴梁,或者在半路就被那些蛀虫们瓜分掉了? 他不敢深想,一想就觉得浑身发冷,只能咬着牙,催促着队伍前进。

终于,浑浊的漳河出现在眼前。

然而,希望很快又被现实击碎。持续的干旱使得漳河水位大幅下降,河床裸露,水流迟缓。河面上,原本应该穿梭往来的漕运船只稀少了许多,仅存的几艘也吃水很深,显然运力紧张。码头上,挤满了想要渡河南下的流民,哭喊声、叫骂声、船家的呵斥声乱成一团。

牛大眼挤到前面,亮出身份,想找漕帮的管事商量,能否调用船只运送一部分流民。那管事一脸为难:“牛将军,不是小的不给面子,您也看到了,就这么几条船,运货都紧张,哪里载得动这许多人?而且……这价钱……” 他搓着手,暗示着运费早已水涨船高。

看着眼前绝望的人群,再看看那有限的船只,牛大眼深吸一口气,做出了决断。他组织起队伍中的青壮,维持秩序,然后高声喊道:“老人、孩子、还有抱孩子的妇人!先上船!能上多少上多少!剩下的,有力气的,跟我沿着河岸继续往南走!到了黄河岔口,再想办法!”

命令一下,又是一阵混乱和哭喊。骨肉分离的场面,令人心碎。最终,一批最孱弱的人被送上了摇摇晃晃的渡船,向着对岸驶去。牛大眼则带着剩下的一千多号 ostly 青壮年,沿着干涸的河岸,继续艰难的跋涉。每一步,都踩在滚烫的沙石和绝望的心上。

两天后,队伍终于抵达了漳河与黄河的交汇处。

这里的水势稍显开阔,但也更加浑浊湍急。先期乘船渡河的老弱队伍,正在河滩上一片相对平坦的地方焦急等待。两拨人马汇合,劫后余生的庆幸短暂地冲淡了悲伤,但很快又被对前路的茫然所取代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